学界业界“最强大脑”齐聚 共同支招卓越工程师培养

发布时间:2023-09-28浏览次数:28

9月20日,一场头脑风暴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展开。院士、行业专家、名企高管……学界业界“最强大脑”在“创新之路:卓越工程师培养交流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共同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支招。此次交流研讨会是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中的一场,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办。

上海国创院成立!培养更多的卓越工程师

从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到世界工程教育强国,高质量培养卓越工程师队伍是关键。会上,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以下简称“上海国创院”)正式揭牌。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透露,上海国创院的成立将加强高校和企业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让学生的培养模式能够适应产业的发展。其中,研究生培养的课题主要来源于一线企业的“真需求”,除了高校导师以外,还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师,以“双导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上海国创院在建设中联合国家和地方双一流高校、行业领军企业等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聚焦三大先导产业,成立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教融合联合体。

参与“国字号”创新研究院建设,对于各所高校来说,也是一次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机遇。实际上,上理工在2019年就立足于工学,创新性地提出将“医工交叉”与研究生培养有机结合,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试点,并于9月14日成立了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让人才培养链更契合创新链、产业链。

“国创院成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我们应用研究型大学就是走这样一条路”,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表示,将依托国创院,把医工交叉的模式推广到所有学科,将重大产业创新需求和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凝练为攻关项目并形成研究生培养课题,在“真刀真枪”实战中进行学生培养。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讲话

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王进富讲话

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主持揭牌仪式

丁晓东接受媒体采访

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揭牌成立

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联合体成立仪式

何为卓越?人才供需平衡亟待破题

“既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擅长解决各类工程疑难问题,又要有家国情怀和全面的职业素养,主动衔接上下游,做好任务接力……”研讨会上,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图像算法研发总监郭丰俊这样给卓越工程师“画像”。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具备这些能力和素养的优秀工程人才很是紧缺,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理解卓越工程师的“卓越”?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卓越工程师能否服务国家战略、直面产业需求,正是检验“卓越”的重要标准,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应是题中之意。

科大讯飞上海公司总经理丁瞳瞳对此深有感触,在公司深耕的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要有效利用这些数据,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此外,AI技术的应用涉及到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各个领域,要求人才跨学科掌握多种技能。

丁瞳瞳作专题报告

褚旭作专题报告

郭丰俊作专题报告

如何培养卓越?产教融合开出良方

正手击球、反手挡球、快速杀球……相信很多人对乒乓球机器人“小丘”并不陌生,它曾凭借6241次的成绩,创造了“乒乓球人机对战中连续对打次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小丘”正是在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张建伟的指导下,由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老师带领数名新工科学生研制出来的。张建伟院士介绍:“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邀请学生深度参加我们的研究项目,通过这些交叉学科培养了上百名博士生,也吸引了工业界的参与,希望这些技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价值,共同推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的深度应用。”

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为学生提供更宽厚的学科基础的同时,也注重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张卫认为,产教融合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打破常规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应调动和发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结合高校学科优势开展联合培养。这一观点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的高度赞同,他认为只有产教融合才能破解高端医疗装备及器械行业发展的人才支撑问题。

上理工健康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陈枭宇就受益于产教融合培养,在今年夏天入职联影。“我们形成了校内学习加企业实践的‘双段式’培养模式,目前有卓越工程师在培15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总裁褚旭表示,未来将依托国创院平台继续增加联培人才,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人才。

张卫作专题报告

樊瑜波作专题报告

张建伟作专题报告

专家学者互动交流